“陆数海算”重塑深海科技格局
2025-06-28 11:19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7839
当海上风机的叶片划破东海薄雾,在距离海岸10公里的海底深处,一个封闭式“大机房”里的数百台服务器正不停歇地向外传输着海量数据……这就是被视为海底数据中心2.0版本的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上海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的模样,这家数据中心即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上线。
而远在1850公里之外的海南省清水湾,海底数据中心1.0版本——有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称号的海南陵水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已稳定运行超两年。
从1.0版本的“深海拓荒”到2.0版本的“风电联姻”,海底数据中心不再只是静默的钢铁孤岛,而是串联绿电、算力与海洋数据的神经中枢。处在数字时代与海洋经济的交汇点,一场更具前瞻性的变革——“陆数海算”,即数据在陆地产生、计算在海底完成,正书写着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6月17日,临港海底数据中心正式开建。据介绍,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示范项目规模2.3兆瓦,绿电供给率95%。
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由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立项。海兰云总经理苏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临港海底数据中心由海上风电场为水下数据中心供电,更加绿色且更具商业竞争力;同时为建设海上风电项目,上海市已对在用和部分规划风场开展扫海测量、控制测量、水文观测等工作,积累的相关数据可为海底数据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苏洋透露,目前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已有公有云运营方、电信运营方、智能算力运营方,跨境数据应用企业、跨境电商服务企业等意向用户。“未来,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将支持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以及跨境电商等产业,还会探索覆盖电子商务、高端航运以及国际贸易在内的跨境数据服务。”苏洋表示。
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并非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2023年3月31日,陵水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苏洋表示,陵水海底数据中心一期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两年,未来陵水海底数据中心将与临港海底数据中心一起,适配各类业务需要。
“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展现了我国海底数据中心在耐高压、耐腐蚀方面的技术先进性,也意味着我国海底数据中心正在进一步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商用阶段。”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及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算电协同持续深化
作为海底数据中心建设的又一探索,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实现了“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自然冷却”双技术融合创新,以海洋作为天然冷源的散热系统替代传统制冷设备,将散热能耗从陆地数据中心的40%至50%降至10%以内。
《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将启动实施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据悉,深远海风电是上海未来可持续开发的最大绿电资源宝库。
“这些绿电资源能为海底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海上零碳支撑电源。同时,海底数据中心的就近用电也可以减少海上风电的外送压力和长距离输电损耗。”苏洋表示,通过海洋冷却以及绿电直供,临港海底数据中心能够实现低碳计算,打造“陆数海算”样板,更好地满足上海对于本地绿色算力的需求。
“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能省电、省水、省地,对缓解我国相关资源短缺有很大帮助。”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于遥远的西部,将数据中心直接建在海底能够将执行距离保持在200公里范围之内,大大缩短数据中心与用户的距离。
AI时代的来临显著推升了数据中心功耗与散热需求。王兴表示,海水自然散热可成为替代传统风冷或液冷的良好方案,能有效降低PUE并解决高功耗散热挑战,节约散热成本;同时绿色风电可满足海底数据中心电力需求。
“算电协同是数据中心的未来,海上风电则是最适合算力发挥的新能源基础设施。”苏洋表示,海底数据中心由于其独特属性,可与周边海上风电场深度融合,通过直流微电网实现绿电直供,将波动性风电转化为稳定算力输出,这种“风电场—数据舱”的共生模式使能源就地消纳率和单位算力碳强度得到大幅优化,构建“能源—数据—算力”协同体系。
未来,海底数据中心有望驶入深海。据记者了解,海兰云将联合合作伙伴推进深远海风场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建立研发基地,以“深远海风电+数据中心”模式突破绿色算力瓶颈。
开启我国算力升级新纪元
“陆数海算”模式有望开启我国算力升级新纪元。
据张向宏介绍,“陆数海算”不是简单地复制“东数西算”模式,而是通过沿海200公里近海算力圈,解决数据富集区的低延迟需求。
“海底数据中心部署于近海水域的水下环境中,想要实现‘陆数海算’,构建一毫秒以内的时延圈,就需要通过光电复合海缆将海底数据中心与陆地岸站基站实现高速互联,并进一步接入中国电信骨干网络节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电信为临港海底数据中心构建了“全光+智能调度”的“陆海一体化”高速通信网络,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调度与服务质量的可靠保障。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想要将各种IT硬件设施放入大海,既需要确保做好密封、防腐等维护工作,还需要保证电力安全运营,每一个步骤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难关。
张向宏表示,将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沉至海底,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舱体的密封性。“密闭舱体沉入海底,意味着不能坏,这对后期维护提出了更大考验。深海的舱体维护非人力可为,这方面仍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张向宏说。
为攻克技术难关,实现“陆数海算”规模化应用愿景,多方共同参与了此次临港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比如,海兰云在该项目中扮演核心技术服务商与项目主导实施主体的双重核心角色;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数据舱内部机电部分建设及网络部署建设;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该项目EPCI工程建设。
深海科技、海洋经济相关利好政策频出,为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各地亦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推动深海科技、海洋经济发展。
在苏洋看来,鼓励深海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凸显了海底算力革命的广阔前景。#8204;#8204;
“海底数据中心是海洋、算力与新能源等多个产业的融合,虽仍处于探索期,但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张向宏表示,我国产业链齐备,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海上风电,基础设施及供应链建设都位于世界前列。未来十年,海底数据中心仍需突破“风—储—算”动态调节技术,使这一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从示范走向普惠。
海底数据中心从陵水1.0版本到临港2.0版本的升级,标志着中国在“海洋能源化”与“算力绿色化”交叉领域实现全球首创性突破。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等跨境数据试点政策落地,“陆数海算”或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的关键技术载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推荐
-
年度家庭电动车!BYDATTO3首获比利
当地时间12月9日,比利时知名汽车杂志《VAB》宣布比亚迪ATTO3为“比利时2022年家庭电动车”,这也是比亚迪ATTO3进入欧洲市场仅两个月后首次获得欧洲汽车大奖。Byatto3获得比利时“年度家用电动汽车”奖。比利时第三大杂志《VAB...
-
“中国元素”闪耀世界杯卡塔尔亮起“奇瑞红
2022FIFA世界杯卡塔尔2022锦标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赛事内外的“中国元素”也成为世界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中国名片”,奇瑞集团旗下各品牌也以自己的方式在卡塔尔大放异彩,赢得了全球用户和车迷...
-
一马当先东风1000km长续航固态电池有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销量连年增长,但安全性、续航里程、动力电池回收等问题仍是行业面临的痛点。近年来,固态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终极技术路线之一,逐渐成为全球各大车企及相关产业链争夺的焦点。作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固态电池领域的车企,经过...
-
连续六次携手世界杯北京现代用绿茵情结诠释
初冬如夏,2022年卡塔尔2022年国际足联世界杯正在阿拉伯半岛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亚洲的球队昂首上阵,浴血奋战,现场有无数高光时刻:沙特击败梅西领衔的阿根廷,日本击败世界冠军西班牙、德国,韩国击败c罗领衔的葡萄牙...这些辉煌的成绩足以让...
-
中国品牌乘用车表现亮眼智能化或将是“下半
目前汽车行业批发增速放缓,市场整体压力明显。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在9日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月汽车产销略显疲软,环比、同比均有所下降,下滑趋势明显,整体表现不及预期。”不过,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表现依然亮眼。陈世华表示,“11月份,中国...